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其他 > 职场杂谈 > 正文
《评说曾氏家训》:逆来顺受之法(一)
2013年10月13日 职场杂谈 ⁄ 共 3350字 《评说曾氏家训》:逆来顺受之法(一)已关闭评论 ⁄ 被围观 16,165 views+

zengguopan

在工作生活中,人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,甚至还会遇到别人的故意刁难陷害,那么,当面对这样的人,这样的事的时候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郦波老师从曾国藩家书中,为我们找到了答案。

郦波老师说: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,在教育子女的时候,特别强调一点,在面临困难的时候,甚至是面临别人刁难的时候,他特别提到:百端拂逆之时,只有逆来顺受之法。

逆来顺受,我们一听就觉得奇怪,逆来顺受这不是一个什么好词啊!在现代汉语中,这是个成语,多少有点贬义。要说这个人逆来顺受,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,很胆小,很怕事。

但是,在古汉语里,这个逆来顺受,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。它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,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。在曾国藩讲的逆来顺受里,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?我们还是首先来看一件事,特别能说明这个逆来顺受法的智慧和内涵。

1860年10月份的时候,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,一直打到北京城下。这个时候咸丰皇帝没辙了,惊恐万急之中怎么办?他带着三宫六院,大小嫔妃,文武大臣开始逃跑,去哪儿呢?大家知道,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去了。

你看,现在是京城不保,皇帝危险,这在古代有一个说法,各地驻守的部队,要紧急到北京去救皇上,保卫首都,这叫勤王。现在,咸丰皇帝危急了,赶快下旨,让各地部队到北京勤王。问题是当时的政府军,主要是八旗和绿营,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。所以,咸丰首先想到的是曾国藩,在逃难的过程中,下了一道圣旨给曾国藩,让他赶快北上勤王。

曾国藩拿到圣旨,眉头立刻就皱起来了,为什么?因为觉得这道圣旨下得有点古怪。按道理,咸丰让曾国藩北上勤王,他应该是主帅。没有,而是直接点兵点将,要曾国藩手下的鲍超带五千霆军北上勤王。

鲍超,字春霆,霆字营,他特别能打仗。他所带的部队叫霆军。咸丰点名要鲍超带五千霆军,北上勤王,实在有点奇特。曾国藩觉得纳闷,不合常理啊!就赶快动用他的情报机构,过不了两天,打探的结果到了。原来是有人给咸丰出的主意,谁呢?僧格林沁手下的胜保。

胜保这个人,曾国藩想起他,就恨得咬牙。他原来是满族镶白旗的统领,满族人,出身是贵族。其实此人没有什么才能,但是机遇好,胜保参加过围剿北伐军,因功受到提拔。这家伙就得意忘形了,结果犯了很多错,被皇帝一家伙贬到新疆去了。回来之后,痛定思痛,引以为戒,拼命拍咸丰的马屁,后来就重新起用他。让他到安徽战场,到了曾国藩的地盘。他是戴罪立功跑来的,他手上没兵啊,所以,他想尽办法,挖曾国藩的墙角。不是拉曾国藩的部队,就是搜降一些叛军,跟曾国藩来抢地盘。曾国藩特别讨厌这个人,心眼特别坏,喜欢玩小动作,每次打仗都败,他的名字叫胜保,大家都叫他“败保”。

这个主意是胜保给咸丰提的,曾国藩一看就明白了,他是要把自己的霆军挖过去。霆军调到北京之后,就归属胜保指挥了。名义是借,但是借人家东西容易,还就不容易了。什么时候还?到时候是我说了算,不是你说了算。我一直借,你曾国藩拿我也没辙。鲍超的霆军是生力军啊!这叫鸠占鹊巢。

让曾国藩生气的是,这鲍超还是个二愣子,除了打仗凶,没有什么政治眼光。他一看皇上下的圣旨,皇帝亲自点我,心里一下子就膨胀起来了,高兴得走路都有点飘了。恨不得曾国藩立刻下令,让他带兵北上。他嘴上也没有把门的,而曾国藩又不能说明其中的要害,费了老鼻子劲,才把他劝慰下来。

你先等着,然后曾国藩就琢磨,这事明显是胜保下的套,不能往里跳。问题是皇帝让你北上勤王,你要是拒绝的话,皇上有危险,让你去救你不去,你就万古骂名!你的忠孝节义到哪去了?所以,不去,是说不过去的,曾国藩非常为难。

然后,曾国藩写了一封信,加急快信,送往湖北,交给当时湘军的二号领导人物胡林翼,问他怎么办?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,是想让胡林翼帮自己承担一下这个责任。我是肯定不会去的,明摆着是个套嘛!但是,不去的罪名太大,写信给胡林翼,让我们领导班子一起来担这个责任。

结果,胡林翼很快就回信了,大出曾国藩的意料之外,回信中说:疆吏争援,廷臣羽檄,均可不校。士女怨望,发为歌谣,稗史游谈,诬为方册,吾为此惧。就是说,朝廷上这些纷争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问题是咱不去勤王,老百姓知道这事后,他们的嘴,和史官的笔,那是遗臭万年的事。所谓千夫所指,无疾而终啊!老领导,老朋友,这种事咱绝对不能做!就算里头有套,咱也得往下跳!所以,胡林翼也劝他要往里跳。甚至一向飞扬跋扈的曾国荃,也写信劝他,要慎重,不要一意孤行。

但是,曾国藩这个人,拧起来,比那几个弟弟还拧。曾国藩打定主意,先死拖死扛。死拖死扛和明着拒绝是一回事啊!好在他经常能够不耻下问,集思广益,虚怀若谷。在他百般无奈之时,就向手底下的幕僚征求意见。

曾国藩手下的幕僚,一般都是他的朋友,甚至是他的学生,下级,一听说老师为难,个个献计献策。但这帮知识分子,都是很迂腐的,大家主张,这时候一定得北上勤王。这是个原则问题。有的人就跟着起哄,曾国藩听了半天,突然发现有一个人,一直没说话,就觉得,这个人一定有话要说,但又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,一定要私底下跟他说,所以,当时他就宣布退堂。曾国藩回屋,皱着眉头,就等这个人的到来。果然,过了几分钟,有人敲门了。

谁呢?曾国藩惟一认可的私淑弟子,也是刻意培养的政治接班人,李鸿章。当时,李鸿章只不过是曾国藩幕府中一个文字秘书。李鸿章进门后,未说话,先一笑。说老师,我有一计,可以让老师既不违心,又不为难。曾国藩一听,觉得这个年轻人,口出狂言,就问他:那你说勤王一事,该不该去?李鸿章的回答让曾国藩出乎意料,李鸿章一笑说:勤王之说请老师明鉴,它根本就是一句空话。曾国藩一愣,此话怎讲?

老师你看啊,勤王是为了什么?是因为皇上危急了,所以咱得去勤王。但是,皇上到底现在有没有危险呢?根本没有危险。要知道。英法联军,打进北京,它是为了要杀皇上,占江山吗?不是的!洋人的特点是什么?是为了追求利益而来的,要东西,要白银。只要他们得到利益的满足,就会退兵。况且,咸丰临跑的时候,留了一个人在北京,奕訢。这个人有个外号,叫鬼子六。奕訢跟洋人的关系,向来很好,而且擅长跟洋人和谈。只要奕訢在,英法联军最后肯定能和谈成功。

所以,勤王之说,它是一句空话。这倒出乎曾国藩的意料,他没有想到这一层面,觉得眼前一亮。看来勤王没有必要去了,李鸿章一听,连连摇头。老师你怎么能这么想呢?勤王不去,那不是要天下骂名吗?勤王又没意义,还非得去,曾国藩说:那你这不是白说了?然后他就不说话,等着看李鸿章有什么想法。李鸿章也不说话,卖关子,后来,曾国藩瞪了他一眼,李鸿章才微微一笑站起身来,走到书案前,拿起笔写了八个大字:按兵请旨,且勿稍动。

曾国藩一看,豁然开朗。李鸿章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这个事,过不了多久,北京那边鬼子六奕訢,肯定要和英法联军和谈,估计现在谈得也差不多了,现在,圣旨不是要调鲍超的霆军直接勤王吗?这不合常理,你应该赶快给咸丰请旨,说此事关系重大,一个鲍超,恐怕不足以应命,应该让湘军两大统领,必须有一个人亲自带兵北上,来解救皇上您。是我曾国藩去,还是让胡林翼去,请皇上定夺。赶快八百里加急公文请旨。李鸿章说,这一请旨,再一回复,一来一去,路上得耗多少时间啊?在这个时间里,等到皇上的回复到,我估计北京方面的和谈也结束了,勤王还有什么意义呢?这样,你看咱们湘军的忠心也表了,最后胜保的套,你也不用跳进去了。

曾国藩一听,这孩子太聪明了!后来,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,反出师门好几次,曾国藩都原谅他,重点扶持他。然后就按李鸿章说的,八百里加急公文请旨,同时,曾国藩就紧急调动上万人马,随时整军待发,做出一付北上勤王的样子。果然,请旨的公文刚去不久,鬼子六奕訢,不负李鸿章重望,和谈成功。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,大肆劫掠一番之后,退出北京。朝廷下旨,不用勤王了。

从这件事之后,曾国藩感慨万千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古人办事,掣肘之处,拂逆之端,世世有之,人人不免。借人之拂逆,以磨砺我之德性,其庶几乎。就是说掣肘之处,拂逆之端,不是事情为难你,不是别人刁难你,从古到今,要办成一些大事,总要面临困难艰难。一个有大志的人,你应该借这种事,来磨砺自己的品性。说得好听,其实就是要训练自己办事的智慧。这种智慧,说到底,就是百端拂逆之时,只有逆来顺受之法。

也就是说,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要多动脑,多化解,少拒绝。

抱歉!评论已关闭.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