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理解的多化解,少拒绝,主要有三点特别重要的内涵:
首先第一个,从系统论的角度上来看,简单的拒绝,会对一个系统造成破坏。有人可能说,你说得也太夸张了,曾国藩那个时候懂什么是系统论吗?那个时候,确实还没有系统论,曾国藩不知道这个概念,但不代表他没有这种意识。
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说:大凡办一事,其中常有曲折,交互之处,一处不通,则处处皆窒矣。就是说我们办事的时候,这里面有很多环节,有许多曲折交互之处,它是一个矛盾汇集的地方。这种地方,一处不通,一个地方出麻烦,则处处皆窒,满盘皆輸。这里讲的是做事的智慧,方式方法,不能简单凭意气,不能简单拒绝了事。
其次第二个,简单的拒绝会激化矛盾。我们在生活里,很多人推崇一句话,要敢于说:不!要敢于拒绝!但我觉得有点过犹不及,这种敢于说不,敢于当面拒绝,它的形式的意义,往往大于内容。你本质上可以拒绝,像曾国藩拒绝勤王,但你形式上要说不的话,连他的好朋友知己胡林翼都不敢这么做,都劝曾国藩不能这么做。
所以,你看历史上,有很多这样的事,最典型的,比如说,魏晋时期的大名士,嵇康,号称竹林七贤啊,长得又瀟洒飘逸,又才情惊人,简直是人间绝品。但是,他是怎么死的?就是因为简单拒绝。
当时有一个非常有才的年轻人,叫钟会,出身世家名门,也是司马氏集团的一个得力干将。平时恃才傲物,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,但他偏偏特别推崇嵇康。嵇康是特别讨厌司马氏集团的人,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,他是想要篡权。所以也特别讨厌钟会的为人。
说来也巧,这个钟会是个文学青年,那时候嵇康的名声已经很大了,钟会就想结交嵇康。有一次钟会写了一本书,叫《四本论》,可能是属于他博士论文这个级别的著作,想请嵇康看一看,请他写个序啊!那天他跑去找嵇康,揣着自己写的《四本论》。
到了嵇康家,隔着篱笆墙,看见嵇康在院子里打铁。嵇康这个人很奇怪,有一个特别男人的爱好,喜欢打铁。在熊熊的炉子面前打铁,很多人认为,他是以打铁为职业的。朝廷请他出来做官,他不做。甚至在竹林七贤里,一个好朋友叫山涛的,向朝廷推荐他出来做官,他也不做。反过来,他还把山涛臭骂了一顿,写了一篇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山巨源就是山涛。你又不做官,怎么养活自己呢?估计他就是以打铁为生。
钟会来了一看,他不好意思进去,也不知道嵇康有没有看见他?反正嵇康不理他。一个文学青年,要见文学泰斗,心里很紧张。然后他做了一件事,隔老远的,像扔手榴弹一样,把自己的书扔到了院子里。《世说新语》里是这么记载的,钟会扔完书以后,于户外遥掷,便回急走。一扔完,调头就跑,落荒而逃。问题是嵇康看了没有呢?这事没下文。我估计嵇康别说是写序,可能拎起来就扔了,扔到打铁炉里去了。
钟会在家等了一段时间,没下文。心想,这是我的博士论文,还在你那儿呢!有一天,他又去了嵇康那儿。上次是一个人去的,这次去多带点人,壮壮胆。邀请了一帮文学青年,跟着自己一起去了。跑去一看,嵇康还在那儿打铁,竹林七贤里的另外一名大名士,向秀,给他拉风箱。只见嵇康光着膀子,一身肌肉,一锤一锤显示着力量和美,在打铁,很是震撼。
钟会等人,都走到面前了,嵇康还是一锤接着一锤,根本不搭理他们。钟会十分尴尬,说话也不是,不说话也不是,愣了半天。这丑可丢大了,到最后,突然一咬牙,掉头就走,生气了。嵇康也蛮有意思的,他从来不搭理钟会,这会儿人家要走了,他张嘴说话了。他问钟会:何所闻而来?何所见而去?这话其实是在嘲讽钟会,潜台词是说,你到这儿来干吗?根本没这必要!咱们又不是一路人。
钟会一听,怒从心头起,恶向胆边生。咬牙切齿地掉头也回了一句话:闻所闻而来,见所见而去。什么意思啊?青山不改绿水长流,我们走着瞧!君子报仇十年不晚。
后来,果然嵇康,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,叫吕安,有一次被陷入狱,嵇康出于朋友,两肋插刀,出面为吕安作证。钟会一看机会来了,你嵇康陷入官司,那就好办了。然后就唆使司马昭,把吕安和嵇康都杀了。
临刑之前,嵇康是个大名士,三千太学生,伏阙上疏,为嵇康鸣冤抱屈。钟会不管,一意孤行,总算逮着这个机会了,可不能放过你,就是要报当年被拒绝之仇。
嵇康到最后,也没办法。一个大文豪,大思想家,大铁匠家,还是大音乐家。临刑前,要过一把琴弹了一曲《广陵散》,弹完后说了一句名言:广陵散于今绝矣!说完从容赴难。
你说嵇康这个死,当然,他拒绝钟会,本质是因为什么呢?道不同不相谋。但是,同样你看,竹林七贤里的阮籍,也是跟司马氏集团道不同不相为谋,但是,他的方式就灵活多了,讲究多了。每次碰到这种事,他就装傻,装糊涂,装醉。他喜欢喝酒,一碰到这种事,他就喝酒,我醉了,你拿我没办法。最长的记录,他一醉几十天,他老是醉着,司马昭拿他也没办法。
而嵇康就是一个轻易说不的人,快意恩仇,你是快意了,但是矛盾激化了。为这点事,葬送生命,实在是太不值当了。这样的拒绝,实在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!
第三个内涵是,逆来顺受本质上是一种化解,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智慧。所以,在曾国藩的家训里,曾经教育他的弟子说: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,以不怨不尤为用。立者,发奋自强,站得住也。达者,办事圆融,行得通也。
因为你怨天尤人,反过来就会人尤天怨。一个聪明的人,一个有志向的人,要能立能达。能立是说要有人生的原则,要有志向。能达就是做事情的智慧,所以,达者,圆融。什么最圆融?太极最圆融,最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。我们生活里有一个误区,经常说官僚主义,碰到事情踢皮球,玩太极。这是对太极的误读,踢皮球是不负责任,是推卸责任,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太极是一种非常高明的,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比如说,在《拳诀》里说:任他巨力来打我,划动四两拨千斤。我们看太极拳很奇怪,都是在划圈圈,看上去像跳舞一样,为什么要划圈圈呢?他练的就是《拳诀》里说的,划动四两拨千斤,专业术语叫“化劲”。什么叫化劲?就是当一个外力,来击打我的时候,如果我以直线的力量去对抗的时候,那么我就要全部的承受这个力量。但是,如果要用运动的圆的力量去应对他的时候,这就牵扯到一个物理原理,一个力打在运动的圆上,就会顺着圆的切线方向走掉了。平常划圈圈,是为了练习化劲的感觉。
太极大师杨澄浦,民国时期,曾在北京公园里表演太极拳,后来《太极宗师》的片子里用过这个片断。史料记载,说他放一个鸽子在手心上,那鸽子就是飞不起来。有些人以为是用502胶水粘在手上了,不是的,他用的就是化劲。鸽子要起飞,先要振翅,给地一个力,借助这个反作用,才能飞起来。这个力非常细微,但是必要的。杨大师能练到掌心里的化劲,每次这个鸽子点地的力量,都给他化解掉了,所以,鸽子飞不起来。
这种化解是什么呢?就是四两拨千斤。化解看上去,不是和这个矛盾正面冲撞,但它绝对不是避让,退缩,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和智慧。
说到多化解,少拒绝的智慧,我再说一个哲理小故事。说有一位老人,退休后一个人生活,老人家喜欢安静。但是,每天都有一帮孩子在他家门前,嬉闹玩耍,孩子吵得不行。
有一天,老人忍不住就出来,对孩子们说,我太感谢你们了,我一个人住在这儿,孤独得要命,你们每天到我这里来,热热闹闹的,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,谢谢你们了!为了表示感谢,每个小朋友给一毛钱,小朋友们高兴坏了。
第二天,来的小朋友更多了。老人又出来了,说我谢谢你们,但是,我是个退休工人,也没有多少钱,今天,每人只能给五分钱。小朋友嘟囔着嘴,心里很不高兴。
到了第三天,当老人只给每个人一分钱的时候,小朋友们终于爆发了,说我们给你制造那么多热闹,多辛苦啊!你太抠门了,我们再不给你服务了。
第四天起,小朋友们都不来了。
从此,老人又迎来了自己的安静和安宁。